領導者是需要非常慎重地對待自己的一舉一動,因為同亊和員工都看著你。同亊和員工都看著你的一言一行。行為一旦有偏差,就會被人所滅。
領導要遵循人性發展的規律、順從公司的使命和利益是很難的,難就難在需要克服自身高位重權帶來的違背公司的使命和利益的私欲。私欲膨脹、與公司和員工爭利,同事與員工都唾之——天地也就自然不容。這種天道輪回總是在不斷地重演,而打破這個怪圈的就是以修身重德來抑制權力帶來的私欲膨脹,克己奉公。“是故君子先慎乎德”。為什么德是那么重要呢?因為有了德就會得到人心(有德此有人),得到了人心就會得到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財富,那些財富才能為你所用。用財的方式就是德的體現,用財無度,不以公司和員工的利益而用財就是失德,就會失人心。這樣,德—人—土—財—用—德,就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大周天”了。所以德是根本,財是這些根本化生而出的枝葉,即為末。
有的人要求人家遵循道德規范,而自己卻一心想著名利,這叫外本內末,于是就施行與公司和員工爭利的各種措施,可能財是聚斂了,而人心就喪失了,到頭來,一切盡失。反之,如果按照道德規范來要求自己,就會盡可能地多考慮公司和員工的利益,雖然這樣看上去財富散出去了,但是人心聚合了,反而真正能得到大名大利。所以出言悖逆道德的,自己必定會遭到同樣悖逆道德的言語;以悖逆道德方式得到的財富,也會以同樣方式失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惡有惡報”,這就是道德力量的平衡原則。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掌握修己治人的道理。
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公司(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
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夠治理好公司。
做為領導,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卻想要管理好公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把自己所習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步。有高境界的領導,他治理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為之,精益求精。
3、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一個人內心真誠,一定會表現在外。所以領導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慎,不敢隨便。認為他明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4、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
如果心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里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5、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后再禁止別人作惡。
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凡是所厭惡上司對待自己的態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度去對待自己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厭惡部屬對待自己的行為,自己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就是領導的基本德行。
6、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后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7、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治理公司的領導,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人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人心。公司強盛也有一定的法則:生產財富的人很多,消費財富的人很少,生產財富的人勤奮,使用財富的人節儉得當,那么財富就永遠足夠”。
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無仁德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8、天命之謂性(1),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領導一定要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要求領導“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公司、他人、自己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
領導總是在過與不及的問題犯錯。正因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為缺乏對內觀自己的自覺性。所以,提高內觀的自覺性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只要內觀,就自在。
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必須遵循人性,這是杰出的領導藝術。要真正做到,得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識見,當然得有大智慧。
領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還得有大仁義。
自以為聰明的領導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
9、什么是領導真正的強
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對待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品德高尚的領導人具有的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公司在危難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公司人心混亂時堅持操守,這才是真強!
一個優秀的領導,從來都不會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他人。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要說人家,就是自己,不也還有很多應該做到的而沒有能夠做到嗎?所以,要開展批評,也要開展自我批評。
10、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好的領導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有境界的領導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有境界的領導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然后才能游刃有余,進一步積累、創造自己的價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實上,任何成功的追求、進取都是在對現狀恰如其分的適應和處置后取得的。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做領導千萬不要這山望到那山高,迷失自己的職位,總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險以僥幸”,結果是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心斗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一切盡失。
11、治理公司的法則
公司能否強盛?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智、仁、勇。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公司。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別人,從而免于羞恥。一個領導,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發憤圖強,成就偉業。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會做到真誠。
1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
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心誠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由于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兇禍福、興亡盛衰。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就可無為而成。
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反對自以為是,獨斷專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謀其政”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問題。
做為一個領導人,治理公司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要求領導人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于員工,使人聽從。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有境界的領導的德量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欲望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能時刻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就無愧于神明。
13、其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利,而廣布天下。
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高尚優雅的領導,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盡其所能,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天,擔當起事業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就看你能否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故有境界的領導就可以內省不疚,無惡于志。一個真正的領導,他只管自己內心的修養程度,只管遷善改過,經常反省自己,檢查自己,不會在乎外在的東西。“內省不疚”就是向內心查看、檢查,以達到無愧于心的狀態。明朝劉伯溫有一句名言:“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你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沒有辜負、傷害自己的人生志向,坦蕩磊落。你就可以不動而敬,不言而信。